甲狀腺結節看哪一科|甲狀腺結節看哪一科、甲狀腺結節診斷與檢查、治療方式、常見問題

| 2025年5月21日

一、甲狀腺結節該掛哪一科?甲狀腺結節要開刀嗎

甲狀腺結節的診斷與治療需要跨專科團隊合作,主要涉及以下科別:

1. 內分泌新陳代謝科

為甲狀腺結節的首診科別,專精於荷爾蒙異常評估。醫師會進行甲狀腺功能檢查(TSH、Free T4、Free T3)、抗體檢測(Anti-TPO、Anti-Tg)以及超音波檢查,初步判斷結節性質。對於功能性結節(如甲狀腺亢進伴隨的毒性結節)可進行藥物治療。

2. 一般外科或甲狀腺外科

當結節具有手術適應症時需轉介,外科醫師會評估結節大小、位置與惡性風險,執行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FNAC),並決定手術範圍(半甲狀腺切除術、全甲狀腺切除術等)。

3. 耳鼻喉科(頭頸外科)

特別適合處理位於甲狀腺上極或壓迫氣管的結節,醫師熟悉頸部解剖結構,能精準處理鄰近喉返神經與副甲狀腺的病灶。

4. 放射線科

負責超音波引導下細針穿刺、電腦斷層(CT)或核磁共振(MRI)等影像判讀,對結節的TI-RADS分級提供專業意見。

建議就診流程:初發現結節可先至內分泌科評估,若懷疑惡性再轉介外科;已出現壓迫症狀(吞嚥困難、呼吸不順)或明顯腫塊可直接掛外科。

二、甲狀腺結節診斷與檢查
甲狀腺結節治療方式

1. 理學檢查

醫師會觸診評估結節硬度、活動性、有無淋巴結腫大。惡性特徵包括:堅硬質地、形狀不規則、與周邊組織黏連、伴隨聲音沙啞(喉返神經壓迫)。

2. 實驗室檢查

甲狀腺功能檢測:TSH數值降低可能為功能性結節;甲狀腺球蛋白(Tg)升高需警惕分化型甲狀腺癌;降鈣素(Calcitonin)異常可能為髓質癌。

3. 超音波檢查(Ultrasonography)

黃金標準檢查工具,可評估:

  • 結節大小(三維測量)
  • 回波型態(低回音、等回音、高回音)
  • 邊界是否清晰
  • 有無微鈣化(microcalcification)
  • 血流模式(Doppler)

根據TI-RADS分類系統進行惡性風險分級(1-5類),4類以上建議進一步檢查。

4. 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FNAC)

採用22-27G細針,在超音波引導下抽取細胞,依Bethesda系統分為六類:

  • I類:標本不足
  • II類:良性
  • III類:意義不明的非典型病變
  • IV類:濾泡性腫瘤
  • V類:疑似惡性
  • VI類:確診惡性

III類以上需重複穿刺或手術切除確診。

5. 進階影像檢查

CT/MRI用於評估巨大結節的縱膈腔延伸;正子攝影(PET-CT)懷疑轉移時使用;甲狀腺掃描(Tc-99m或I-123)可區分熱結節(hot nodule)與冷結節(cold nodule)。

三、甲狀腺結節需要開刀嗎?甲狀腺結節常見問題

手術與否需綜合評估以下指標:

1. 絕對手術適應症

  • 細胞學確診惡性(Bethesda VI)
  • 結節壓迫氣管/食道引發呼吸困難或吞嚥障礙
  • 胸骨後甲狀腺腫(retrosternal goiter)
  • 合併甲狀腺機能亢進且藥物控制不良

2. 相對手術適應症

  • Bethesda IV-V類(濾泡性腫瘤或疑似惡性)
  • 結節大於4公分且持續增長
  • 超音波惡性特徵明顯(TI-RADS 4C-5)
  • 有頭頸部放射線暴露史
  • 家族史(一級親屬罹患甲狀腺髓質癌或多發性內分泌腫瘤)

3. 可考慮保守觀察的情況

  • Bethesda II類小於3公分結節
  • 純囊腫(simple cyst)
  • 無症狀的橋本氏甲狀腺炎伴隨假結節
  • 85歲以上高齡患者且無惡性證據

國際指引建議:小於1公分且無轉移證據的甲狀腺微小癌(papillary microcarcinoma)可選擇積極監測(active surveillance),每6個月追蹤超音波。

四、甲狀腺結節治療方式

1. 手術治療

術式選擇依據結節性質與範圍:

  • 甲狀腺葉切除術(Lobectomy):單側良性結節標準術式,保留對側腺體功能。
  • 全甲狀腺切除術(Total thyroidectomy):適用於雙側惡性腫瘤、腫瘤大於4公分或多發性內分泌腫瘤。
  • 中央區淋巴結廓清術:針對已證實淋巴轉移的分化型甲狀腺癌。

術後併發症包括:暫時性或永久性副甲狀腺功能低下(低血鈣)、喉返神經損傷(聲音嘶啞)、術後出血等。

2. 射頻消融術(RFA)

適用於良性結節體積壓縮(平均縮小50-80%),需符合以下條件:

  • 細胞學確認良性
  • 有壓迫症狀但不願手術
  • 結節復發且再次手術風險高

禁忌症包括:惡性腫瘤、氣管/食道侵犯、凝血功能異常。

3. 酒精注射(PEI)

主要用於純囊腫治療,抽出囊液後注入95%酒精,可使囊壁硬化。對實質結節效果有限。

4. 放射性碘治療(RAI)

適用於:

  • 毒性結節合併甲狀腺亢進
  • 分化型甲狀腺癌術後殘餘組織清除
  • 無法手術的復發腫瘤

治療前需停用甲狀腺素並採低碘飲食2週。

5. 甲狀腺素抑制療法

針對良性結節嘗試以Levothyroxine抑制TSH(維持在0.5-1.0 mIU/L),但2020年ATA指引已不建議常規使用,僅考慮用於生長快速的小結節。

五、甲狀腺結節常見問題

Q1:甲狀腺結節會自己消失嗎?

純囊腫可能自行吸收,但實質結節通常不會消失。橋本氏甲狀腺炎的假結節可能在荷爾蒙治療後縮小。

Q2:結節多大需要擔心?

大小非唯一判斷標準,1公分以下結節若具惡性超音波特徵(如微鈣化)仍需穿刺;反之3公分以上單純囊腫可能只需觀察。

Q3:穿刺會導致癌細胞擴散嗎?

國際研究顯示FNAC擴散風險低於0.01%,且細針穿刺為確診必要步驟,不應因噎廢食。

Q4:手術後需要終身吃藥嗎?

半甲狀腺切除且功能正常者不需補充;全切除者需終身服用甲狀腺素(如Eltroxin),並定期監測TSH。

Q5:哪些食物要避免?

一般結節無特殊禁忌,但合併甲狀腺亢進應減少海帶、紫菜等高碘食物;術前2週避免人參、銀杏等增加出血風險的保健品。

Q6:追蹤頻率如何安排?

良性結節每6-12個月超音波追蹤;疑似惡性未手術者每3-6個月檢查;術後甲狀腺癌依風險分層:

  • 低風險:6個月後年檢
  • 中風險:每3-6個月甲狀腺球蛋白檢測
  • 高風險:3個月密集追蹤+影像檢查

視力研究所團隊溫馨提醒:甲狀腺結節的處置需個體化評估,結合影像學特徵、細胞學結果與臨床症狀。建議民眾發現結節時無需過度恐慌,但應遵循醫囑完成系列檢查,以區分良性病變與需積極治療的惡性腫瘤。近年微創治療技術進步,即使需手術處理,多數患者術後生活品質良好。定期追蹤與醫病共同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是管理甲狀腺結節的核心原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