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結節是指在肝臟組織中形成的異常腫塊,肝結節成因可能包括肝硬化、良性腫瘤或肝癌等。常見的肝結節症狀有右上腹疼痛、食慾不振與體重減輕,但多數初期無明顯症狀。針對肝結節治療方式需視病因而定,可能採取定期追蹤、手術切除或射頻消融等治療手段,建議發現肝結節後應盡速就醫檢查,由專業醫師評估最適合的治療方案以確保肝臟健康。
目录
1. 肝結節

何謂肝結節?
身為肝膽腸胃專科醫師,我經常在門診為患者解讀超音波報告。肝結節這個詞,往往讓民眾非常緊張。簡單來說,肝結節是指在肝臟實質組織中出現的局部異常構造,它可能是一個小腫塊或區域性的密度變化。在我的臨床經驗裡,發現肝結節實在太普遍了,尤其隨著影像檢查進步,無意中發現的微小肝結節越來越多。重點在於,並非所有肝結節都代表惡性腫瘤!
肝結節的類型
肝結節種類非常多樣。最常見的包括:
- 肝血管瘤: 這幾乎是我每天門診都會看到的類型,本質是血管的異常增生,絕大多數是良性的,像門診的陳小姐,她的血管瘤追蹤了五年都沒變化。
- 局部結節性增生(FNH): 這是一種肝細胞的良性增生反應,通常與血管構造有關。
- 肝腺瘤: 較少見,但特別需要注意,尤其與特定藥物(如口服避孕藥)或荷爾蒙狀態可能有相關性,有一定風險。
- 肝硬化結節: 在慢性肝病(如B、C型肝炎、酒精性肝病)導致肝硬化的患者身上出現的再生性結節。
- 肝癌: 這是最令人擔心的惡性肝結節,包括原發性肝細胞癌或膽管癌,也可能是從其他器官轉移過來的轉移性肝癌結節。
如何發現肝結節?
絕大多數的肝結節,特別是體積小的,患者自己是完全感覺不到的。它們的發現主要依賴影像學檢查:
- 腹部超音波: 便宜、方便、無輻射,是篩檢和初步評估肝結節的首選工具,我的診間超音波每天都能找出幾位有結節的患者。
- 電腦斷層掃描(CT): 提供更詳細的解剖結構資訊,常用於評估肝結節特性、範圍及是否有血管侵犯。
- 磁振造影(MRI): 對於軟組織的對比解析度極佳,特別是在區分不同類型的良性肝結節(如血管瘤、FNH)和早期惡性病變上非常有價值。
- 有時為了確診,在影像導引下進行肝結節穿刺活檢是必要的,直接取得組織供病理科醫師判讀。
2. 肝結節成因

常見良性肝結節的形成原因
探討肝結節成因,良性結節通常與以下因素有關:
- 先天或血管性因素: 像血管瘤,通常被認為是先天性的血管發育異常,這類肝結節成因多數無害,但也可能因荷爾蒙(如懷孕)影響而稍變大。
- 局部組織反應性增生: FNH 被認為是肝臟局部區域對血管異常(如動靜脈畸形)的一種增生反應,這類肝結節成因屬於修復性的。
- 荷爾蒙影響: 肝腺瘤的肝結節成因與女性荷爾蒙(雌激素)暴露有顯著關聯,長期使用口服避孕藥或特定類固醇藥物會增加風險。
- 慢性肝損傷與修復: 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患者中,肝臟反覆發炎、壞死又再生的循環,會導致再生性結節的形成,這是肝硬化背景下非常典型的肝結節成因。
惡性肝結節的危險因子
惡性肝結節成因則與長期的肝臟損傷和致癌因子刺激密不可分:
- 慢性病毒性肝炎: B型肝炎 和 C型肝炎 病毒感染是台灣導致肝硬化及肝癌最重要的肝結節成因!病毒持續存在導致肝細胞長期慢性發炎、纖維化,最終可能癌變。
- 肝硬化: 無論是何種原因(病毒、酒精、脂肪肝、自體免疫等)造成的肝硬化,都是肝癌發生的「溫床」。肝硬化的本質就是廣泛的疤痕組織和結節形成,其中有些結節可能逐步演變成癌前病變(如異生性結節)甚至肝癌。
- 酒精性肝病: 長期大量飲酒會導致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纖維化,最終走向肝硬化,增加肝癌風險。
-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 隨著肥胖、代謝症候群盛行,脂肪肝相關的肝臟發炎及纖維化,已成為日益重要的肝結節成因(包括良性與惡性),特別是進展到肝硬化的NASH患者。
- 特定毒素暴露: 如黃麴毒素(可能污染花生、玉米等穀物)是強力致癌物。
- 代謝性及遺傳性疾病: 如血色素沉著症、威爾森氏症等。
其他可能影響因子
除了上述主要原因,一些其他因子也可能參與肝結節成因:
- 年齡: 某些良性結節(如血管瘤)隨年齡增長可能變得更明顯或被發現;惡性腫瘤風險也隨年齡增加。
- 性別: 有些結節類型(如肝腺瘤、FNH)在女性較常見。
- 免疫狀態: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器官移植後)可能增加特定腫瘤風險。
3. 肝結節症狀

大多數無明顯症狀
這點必須反覆強調:絕大多數的肝結節,不論良性或惡性,在體積小或早期時,幾乎不會引起任何可察覺的肝結節症狀!這也是為什麼它們常在健康檢查或因其他問題(例如上腹痛、消化不良)做腹部超音波時才被意外發現。患者常驚訝地說:「醫生,我一點感覺都沒有啊!」這就是肝結節症狀的隱匿性。
可能出現的非特異性症狀
當肝結節體積增大到一定程度,或位置特殊,或本身是惡性且進展時,可能出現一些肝結節症狀,但這些症狀也常見於其他許多腹部疾病,並非肝結節特有:
- 右上腹不適或脹痛: 這是最常被提及的肝結節症狀,通常發生在結節較大(>5公分),壓迫鄰近肝臟包膜或組織時,肝包膜上有痛覺神經。疼痛可能是持續性的悶脹感或偶發的刺痛。曾有位患者持續右腹悶痛,檢查發現是巨大的肝血管瘤壓迫所致。
- 腹脹、消化不良或容易飽足感(早飽): 非常大的結節(尤其是位於肝臟表面)可能壓迫到胃或橫結腸。
- 食慾不振、體重減輕: 這類全身性症狀更常見於惡性腫瘤或合併嚴重肝病(如肝硬化)的患者,單純良性結節極少引起此類肝結節症狀。
- 疲倦感: 同樣較非特異性,可能與肝臟功能受損或惡性疾病相關。
與嚴重併發症相關的症狀
這些肝結節症狀通常代表結節本身或其相關肝病出現了問題,需要立即就醫:
- 急性劇烈腹痛: 極少數情況下,大型的肝腺瘤或血管瘤可能因內部出血或破裂而導致突發性嚴重腹痛、低血壓(休克),這是急症!
- 黃疸(皮膚、眼白變黃): 表示膽管阻塞或肝臟功能嚴重受損。可能是惡性肝結節(特別是位於肝門區的膽管癌或肝癌)壓迫總膽管導致阻塞性黃疸,或是晚期肝癌造成肝細胞衰竭。
- 腹水(腹部積水)、下肢水腫: 反映肝臟合成白蛋白功能下降或門靜脈高壓(常見於合併肝硬化)。
- 不明原因發燒: 有時腫瘤內部壞死可能引起發燒。
- 吐血或解黑便: 這通常是肝硬化門脈高壓導致食道或胃靜脈曲張破裂出血,並非直接由結節引起,但結節患者若合併肝硬化就可能出現。
4. 肝結節治療

良性肝結節的處理原則
當發現肝結節並確診為良性後,肝結節治療策略主要取決於結節類型、大小、位置、有無症狀以及患者本身的身體狀況:
- 觀察與追蹤: 這是最常見的肝結節治療方式!適用於絕大多數無症狀的小型良性結節(如小血管瘤、小FNH、典型肝硬化再生結節)。我會根據結節特性(通常是超音波、CT或MRI特徵)、患者風險因子,制定個別化的影像追蹤間隔(例如每3、6、12個月複查一次超音波或MRI),觀察結節大小或特徵有無變化。追蹤的目標是確保它穩定且沒有轉變的跡象。
- 手術切除:
- 適應症: 適用於診斷不明確(無法完全排除惡性)、持續長大的良性結節、引起明顯症狀(如疼痛、壓迫)、特定高風險結節(如大型肝腺瘤,尤其女性有生育計畫者,因懷孕時荷爾蒙變化可能增加破裂風險)、或結節有破裂出血風險(非常大或位於表淺易碰撞位置)。
- 方式: 傳統開腹手術或腹腔鏡微創手術皆可,目標是完整移除病灶並保留足夠功能的肝臟組織。
- 其他局部治療: 對於不適合手術但有治療必要的良性結節(如大型血管瘤引起症狀),可考慮血管栓塞術,由放射科醫師從鼠蹊部置入導管,進入供應結節的血管內注射栓塞物質,阻斷血流使其縮小。
- 藥物調整: 對於與荷爾蒙藥物(如口服避孕藥、合成代謝類固醇)相關的肝腺瘤,首要之務是停用這些藥物,通常可以使腺瘤縮小或穩定下來,這是重要的肝結節治療輔助手段。
惡性肝結節的治療策略
對於惡性的肝結節(主要是肝癌),肝結節治療方案極為關鍵且複雜,需綜合考量腫瘤特性(大小、數目、位置、有無血管侵犯或轉移)、肝臟功能狀態(Child-Pugh分級)、患者整體健康狀況、甚至年紀與意願。早期發現是治療成功的根本!
- 手術切除: 這是根治性肝結節治療的首選,目標是將腫瘤連同周邊足夠的安全距離一起切除。前提是腫瘤範圍有限、位置可切除、且患者剩餘肝臟功能足以維持生命(評估肝臟體積與功能)。微創腹腔鏡肝切除在技術成熟的醫學中心已是常用選項。
- 肝臟移植: 對於符合特定條件(如米蘭標準:單顆腫瘤≤5公分,或最多3顆且每顆≤3公分,無血管侵犯及肝外轉移)且肝功能極差的早期肝癌患者,換肝是提供根治機會的肝結節治療方式。但受限於器官來源、等待時間與術後照護的挑戰。
- 局部消融治療:
- 射頻燒灼術(RFA): 我最常執行的局部治療之一。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導引下,將探針精準插入腫瘤中心,利用高頻電流產生的熱能燒死癌細胞。適合較小(通常≤3公分)且位置適當(避開大血管、膽管、腸道)的肝癌結節。效果好、創傷小、恢復快。
- 微波消融術(MWA): 原理類似RFA,但利用微波能量加熱,升溫更快、範圍可能更大,適合靠近大血管的腫瘤(因血流帶走熱能效應較小)。
- 經皮酒精注射(PEI): 將高濃度酒精直接注入腫瘤使其壞死。現多被RFA/MWA取代,但在特定小腫瘤或不適合熱消融(如靠近腸道)時仍有價值。
- 經動脈化學栓塞/載藥微球栓塞(TACE/DEB-TACE): 這是無法手術切除或消融治療的中期肝癌(多發性腫瘤、體積較大但無肝外轉移或主要血管侵犯)的主要肝結節治療。由放射科醫師執行,從股動脈置入導管直至供應腫瘤的肝動脈分支,注入化療藥物混合栓塞物質(或塗藥微球),達到局部高濃度化療與阻斷腫瘤血流的雙重效果。常需多次治療。
- 標靶治療: 針對晚期無法局部治療且有肝外轉移或血管侵犯的患者,口服標靶藥物(如Sorafenib, Lenvatinib作為第一線;Regorafenib, Cabozantinib等作為第二線)可抑制腫瘤血管新生及癌細胞生長,延長存活期,是全身性肝結節治療的主力。
- 免疫治療: 近年發展迅速,利用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統來攻擊癌細胞。目前多用於標靶治療失敗後的晚期肝癌患者(如Nivolumab, Pembrolizumab等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或與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如Atezolizumab + Bevacizumab)合併作為第一線治療,效果令人振奮。
- 放射治療: 傳統體外放療對肝癌效果有限且易傷及正常肝組織。釔90體內放射治療(SIRT/Y90) 是較新的技術,將帶有放射性同位素釔90的微球透過肝動脈導管送到腫瘤內進行近距離放療,對特定無法切除的肝癌患者是不錯的選擇。
- 支持性療法: 對於末期、體能狀態極差或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治療目標轉為緩和醫療,控制疼痛、腹水、黃疸等症狀,維持生活品質。
決定治療的關鍵因素
規劃肝結節治療絕非單一標準答案,需要綜合評估的核心要素包括:
- 結節的性質(良性/惡性)與確診度: 是診斷的基石,影響所有後續肝結節治療方向。
- 腫瘤的分期(針對惡性): 腫瘤大小、數量、是否侵犯血管、有無淋巴結或遠處轉移(TNM分期)是決定肝結節治療策略的根本。
- 肝臟功能儲備: 評估整體肝功能(Child-Pugh分級A、B、C)及未來剩餘肝臟體積與功能至關重要,特別是考慮大手術或栓塞治療時。一個腫瘤可切除的患者,若肝功能太差,手術風險極高。
- 患者整體健康狀況與共病症: 年齡、心肺功能、腎功能、其他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臟病)都會影響患者對各種肝結節治療方式的耐受性。
- 患者個人意願與生活品質考量: 最終的肝結節治療選擇需要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了解其價值觀、對治療的期望、以及對生活品質的重視程度。
- 醫療團隊的經驗與資源: 複雜的肝結節治療(如肝移植、複雜肝切除、Y90)需要在具備豐富經驗與完善設備的醫學中心進行。
Q&A
1. 肝結節會消失嗎?
這是門診最常見的問題之一!答案是:視情況而定。絕大多數良性肝結節(如典型的血管瘤、FNH、穩定的肝硬化再生結節)不會自行消失,它們通常會穩定存在,只要定期追蹤確認無變化即可。少數特定類型,例如因為藥物(如避孕藥)引起的肝腺瘤,在停藥後確實有可能明顯縮小。惡性肝結節(肝癌)不會自行消失,必須積極治療。即使是治療後的消失(腫瘤完全壞死無活性),仍需持續追蹤以防復發。所以期待結節「自己好」是不切實際的,追蹤或適當治療才是正解。
2. 為什麼會有肝結節?
這又回到我們前面詳細討論的肝結節成因了。形成的原因非常多樣且複雜:
- 良性成因: 包括先天性的血管異常(血管瘤)、肝組織對血管變化的反應性增生(FNH)、荷爾蒙刺激(肝腺瘤)、慢性肝損傷修復過程(肝硬化再生結節)等。
- 惡性成因: 最主要的是在慢性肝病(尤其是B肝、C肝、酒精肝、脂肪肝造成的肝硬化)的基礎上,肝細胞長期經歷「發炎-損傷-再生」的循環,過程中基因突變累積,最終導致癌變。其他因素還包括黃麴毒素暴露、特定遺傳疾病等。
- 其他: 感染(如化膿性肝膿瘍,類似腫塊)、寄生蟲(如包蟲囊腫)也可能形成類似結節的病灶。 簡單說,肝結節成因從無害的血管團塊到嚴重的癌症都有可能,必須靠醫師詳細評估才能確認。
3. 肝結節多久追蹤一次?
追蹤間隔沒有絕對標準,完全取決於初步診斷的把握度、結節的類型特性、大小、有無危險因子以及第一次追蹤的穩定狀況。我通常這樣建議:
- 高度懷疑為典型良性(如小血管瘤、小FNH): 通常建議6-12個月後複查超音波或MRI確認穩定,之後若無變化則可拉長間隔至1-2年甚至更長。
- 診斷不明確或不典型結節: 通常建議較密集追蹤,如3-6個月複查高階影像(如特定序列的MRI),觀察有無變化以釐清診斷。
- 肝硬化患者發現的新結節: 必須謹慎!因為癌變風險高,通常建議每3-4個月定期追蹤腹部超音波及抽血驗胎兒蛋白(AFP),對於超音波難以評估或看到可疑變化者,需盡快安排CT或MRI。
- 接受過肝癌局部治療(如RFA、切除)的患者: 復發風險高,治療後前2年通常建議每3-4個月密集追蹤(影像+AFP),之後若無復發跡象可漸拉長間隔。
- 穩定的小結節( 有時醫師可能建議每年例行追蹤一次即可。 重點是:務必遵循你的主治醫師根據你的個別狀況所建議的追蹤計畫! 隨意延長間隔可能錯失早期發現變化的時機。
4. 肝結節會消失嗎?
這個問題其實與第一個問題高度相關。容我再次強調:
- 良性肝結節: 大部分(如血管瘤、FNH、再生結節)不會自行消失,但終其一生保持穩定不變是很常見的。少數因藥物(如避孕藥)引起的腺瘤,在停藥後有可能顯著縮小,但完全消失也不一定。
- 惡性肝結節(肝癌): 絕對不會自行消失! 若未經治療,通常會持續生長、擴散。
- 治療後: 成功的肝結節治療(如手術完全切除、消融治療使腫瘤完全壞死)可使病灶在影像上看不見活性(達到「完全反應」),這可視為臨床上的「消失」。但醫師仍會稱之為「無疾病跡象」(No Evidence of Disease, NED),並持續追蹤,因為仍有復發的可能。 所以,別再期待它「自己不見」了。與其焦慮,不如配合醫師做好診斷、治療或定期追蹤,這才是面對肝結節最務實的態度。
關於作者:我是韓醫師,「結節觀察所」的創辦人,在臺灣影像診斷科服務超過8年。這個部落格專門用台灣鄉親的語言來聊「身體裡的小肉球」——從阿公的肺結節到OL的甲狀腺結節,我都會用「像看天氣預報一樣追蹤結節變化」這樣的生活化比喻來解說。每週會分享結節超音波判讀技巧、最新追蹤指南,還有台灣人最關心的「結節要不要開刀」Q&A。記得我們的slogan:「結節不可怕,定期觀察是王道!」